
詳細說明
國色天香-牡丹
牡丹,是神州大地特有的傳統名花。屬毛茛科落葉灌木,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它,植株挺秀,羽狀復葉,花大如碗,瓣質似綢。當盛開時,紅的艷艷似火,黃的燦燦若金,白的皚皚勝雪,黑的漆漆如墨,能噴發悠悠清香。不論色、姿、香、韻都具有艷冠群芳、難與倫比的魅力。故歷來被譽為“國色天香”、“萬花一品”。每逢春日,萬人空巷,爭先觀賞,如癡如醉。唐代詩人對長安古都出現“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熱鬧景象,就曾作過生動的描繪。時至當今,牡丹在眾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和平幸福,繁榮昌盛,富貴吉祥”的象征,蘊含著極高的文化品位。古今詩文歌畫,浩如煙海。民間服飾和被面也繡印牡丹的花樣,更有許多結婚人士用牡丹作為新娘捧花。真可謂春染千載,感人萬代,男女老少人見人愛。
自80年代以來,牡丹進一步展現前程似錦的綽約風采。我國栽培牡丹的面積在全世界獨居榜首,共擁有品種830多個,種質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牡丹之鄉”的洛陽、菏澤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旅游圣地。牡丹產品遠銷到30多個國家。現今美、英、日、意等均從我國引進新的良種。1992年國際花卉博覽會在法國舉行,我國送展的牡丹獲得了金獎。在國際交往中,牡丹花成了“友好使者”,做到“一花招來百業興”。牡丹的根部“丹皮”為不可缺少的中藥,其花瓣又是保健和美容的原料,經濟效益非常顯著。北方有些花農由衷地唱道:“金花好,銀花妙,牡丹呱呱叫”。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英才。牡丹原產于西北高原,陜甘寧盆地一帶,習性宜冷畏熱,喜燥惡濕。但經過人為的努力,牡丹的栽培已由10多個省市擴展到20多個省市,并且還逐漸跨過江南。上海、杭州、常熟等地均已建立了牡丹園。清乾隆年間移到廣東樂昌的牡丹至今仍可歲歲綻花。廣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帶應用花期調控技術,每年約有10多萬株牡丹在大年初一笑臉迎春,讓嶺南人分享到這種北方花卉的天然風貌和藝術之美。
國花是國家形象的表現。前段時期,許多有識之士曾提議評選國家,不少人認為在百花之中,牡丹最能體現今天開放改革,實現現代化,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只有它才能表現中國泱泱大國的風范。據聞1959年秋天,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視察時曾經說過:“牡丹是我國的國寶,它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是我們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征。”對牡丹贊譽有加。但亦有人認為梅花、蘭花、菊花較為適宜。至今仍在商討之中,預料不久的將來,必將有個圓滿的答案。
牡丹又名富貴花,原產我國西北部。喜背風、半陰環境,耐寒,耐旱,忌炎熱多濕,要求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干熱的氣候生長不良,夏、秋季雨水過多發生葉片早落、早開花現象。
繁殖
主要用分株和播種繁殖。分株,在秋季將四五年生的大叢牡丹整株挖出,陰景2-3天后分栽。播種,8月采種,采后即播,或濕沙貯藏,翌春播種。
栽培
9-10月栽植時,要選擇肥沃、疏松土壤,栽前根部適當修剪,去除病根和斷根,根頸的栽植深度與土面齊平。春、秋干旱季節需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生長期需施肥3-4次,花前增施1次磷鉀肥。及時修剪整形,根據牡丹的生長勢,做好除芽和疏蕾工作,保證花大色艷。
病蟲害
主要發生褐斑病、炭疽病和根瘤線蟲病,每半月噴灑1次波爾多液;用滅蟲威埋在牡丹根部周圍防治根瘤線蟲病。蟲害有蚜蟲、紅蜘蛛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應用
牡丹花色富麗,花形多變,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宜點綴于古典園林和風景名勝區,也適合居民院和陽臺盆栽觀賞。牡丹還可作切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