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雞的一生很短暫,要想它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就要掌握好它各個階段的生理期和飼養管理,要是每個階段都做好了,養好雞不費吹灰之力。今天腸道修復就講講蛋雞最為關鍵的八個階段。
育雛前期(0-2周齡)
育雛前期(0-2周齡)是雛雞出殼后的轉變期,包括體溫調節從變溫到恒溫的轉變、從內源性營養(卵黃囊)逐漸過渡到外源性營養(飼料)的轉變等。
雛雞在育雛前期的生長速度非常快,代謝旺盛,對營養物質需求量更高。
但由于其采食量和消化能力不足,所以要通過飼喂高能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飼料滿足其營養需要。
育雛后期(3-6周齡)
雛雞的快速生長期就是這個時刻,這個時期仍然處于增重速度逐漸增加的階段,6周齡末體重可以達到出殼重的12.5倍左右。
這一階段雛雞已經完全適應了營養方式上的轉變,胃腸道發育程度基本可以滿足其對營養物質攝入、消化、吸收的需求。
育成前期(7-12周齡)
育成前期(7-12周齡)是骨骼-肌肉發育期,同時也是體重增加最快的階段。8周齡蛋雞骨架已經發育到75%。由于體重基數小,營養素用于維持需要比例少,用于增重的比例高,所以對蛋白質和礦物質及維生素較為敏感。
育成前期蛋雞采食量調節能力很微弱,所以仍需要較高的能量和維生素,以及稍低的粗蛋白能量比,充分發揮其生長優勢,但要避免引起性早熟的情況發生。
育成后期(13-16周齡)
此階段的雞群雞體脂肪細胞的容積開始增大,體脂增加約4倍,所含能量增加,所以后半期對能量較為敏感。生長后期體重較大,維持需要的凈能增加,增重需要的凈能比例相對減少。
此階段應該降低能量濃度。除了能量蛋白的營養控制外,還應該注意氨基酸和維生素的需要。
賴氨酸是蛋雞生長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與增重有線性關系,蛋氨酸雖與蛋雞增重的關系不像賴氨酸呈直線性關系,但滿足蛋氨酸需要量也是重要的。
維生素的需要量,因應激大小,生長速度快慢,環境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情況下脂溶性維生素在生長階段都是一樣的濃度,B族維生素初期需要量高,后期較低。
預產蛋期(17周齡-開產)
在此階段可以適當提高蛋白水平以促進生殖器官發育。另外預產蛋期骨鈣沉積顯著加快,骨骼重量增加15克~20克,其中4克~5克為髓骨鈣。髓骨鈣在性成熟后作為蛋殼形成時鈣的來源之一,大約在產第一個蛋前10天左右由卵泡中分泌的雌激素誘發。所以,應該給以蛋雞鈣含量較高的日糧,進行開產前的鈣儲備,并使蛋雞逐漸適應開產后的高鈣日糧。
產蛋初期
此階段是開產后到產蛋率大于80%的階段,一般不超過4周。這個時期產蛋率增長很快,大概每周以20%左右的幅度上升。體重平均每周仍可增長30~40克,蛋重每周增加1.2克左右。一般采用營養指標與產蛋高峰期完全相同。但需要控制采食量,避免出現超大蛋,減少啄肛引起的死淘。產蛋高峰期是平均產蛋率大于85%的階段,現代高產蛋雞品種一般25周就可以進入產蛋高峰期。通常3~6周便可升到92%~95%,最高峰值通常在32周齡前后。峰值以后,產蛋率緩慢下降(每周一般不超過0.5%)。由于平均蛋重的緩慢提高(每周增加約0.05克),產蛋量最高峰一般要比產蛋率峰值出現較晚,并在峰值附近經歷更長的穩定期后才會緩慢下降。
產蛋平穩期
此階段產蛋率從85%降低到80%的階段,一般約為8-12周。這一階段產蛋率每周降低0.5%,平均蛋重每周增加約0.02克。為了避免產蛋率和產蛋量下降更快,一般對營養物質攝入量不做大的調整。產蛋平穩期蛋雞體重增加或降低幅度過大均會導致生產性能下降快。
產蛋后期
此階段平均產蛋率下降到不足80%了,直至雞群淘汰。在產蛋后期周平均產蛋率下降幅度比高峰期下降幅度大一些,正常情況下應在1%左右。此階段的產蛋率明顯下降,蛋重達最大,消化吸收能力減弱而脂肪沉積能力增強。此時母雞利用鈣質的機能下降,蛋殼的質量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