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狐貍養殖前景分析
【常見問題】2016年狐貍養殖前景如何?
【專家解答】
一、目前國內狐貍養殖地域
中國由于地域較廣,各地域氣候都不盡相同,因此很多地區不適合養殖狐貍,目前來說,中國內的狐貍養殖地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內蒙古、北京、東三省、陜北等地。
二、狐貍養殖的產值
眾所周知,養殖狐貍的主要產值來自狐皮。目前國內藍狐皮年產量已達到100多萬張,雪狐200萬~300萬張,彩狐較少,年產2萬多張。
狐貍是重要的經濟毛皮獸,與水貂皮、波斯羔羊皮形成國際裘皮業的三大支柱。近年來,養狐貍幫不少人走上了致富路,前景也不錯,但綜合多方面因素,中國狐貍養殖數量較大,總體來看,今年狐貍養殖灶的競爭仍會很激烈,在此提醒養殖戶要多關注市場。
三、市場行情
90年代初,國內北極狐消費開始流行。需求極大,刺激發展。養殖戶越來越多,母獸全部留種,只有淘汰的才上市。上市少,供應量小,價格攀升,供求嚴重脫節,尤其是質量好的藍狐皮,當時價格曾經達到800元/張。但是近幾年來由于擴種太快,質量達不到標準,品質下降,價格開始不斷降低。近期河北蠡縣留史、肅寧、尚村市場藍狐銷售穩定,尤其90厘米以上毛絨密度大、毛質長4厘米以上的條子路相對較快,價格在450元/張左右;另外,毛質強、針毛齊的領子路藍狐也較快,但價格相對較低,85厘米的280元/張左右,條子路在420元/張,這就要求養殖場對藍狐要精養。
四、中國現狀
一、中國養殖的狐貍品質較差。狐皮品質對價格的影響非常大,而中國養殖的狐貍品質普遍較差,目前在中國養殖效益較好的品種主要是從挪威等國進口的銀狐、藍狐種,由于中國養殖的技術相對落后,狐皮一般只有0.7~0.8米,但在國際上優良不退化的狐皮可達到1.1米。采用中國地產狐的品質就更差了,狐皮只有0.5~0.6米,毛絨品質也差,價格僅相當于銀狐、藍狐品種的一半。
二、中國狐貍存欄數太大。由于前幾年狐貍皮價格居高不下,加上當時炒種成風,廣大養殖戶不斷投資養殖狐貍,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狐貍存欄已猛增到150萬只。而中國每年只需約一百萬張狐貍皮,還有一半是用進口的狐貍皮,而出口每年最多只有3~4萬張,市場明顯已經供過于求。
三、加工技術落后,缺乏專業加工企業。與中國大量養殖狐貍相對比的是,狐貍皮加工企業卻少得可憐,加工技術跟不上,更沒有知名品牌,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別,養殖戶只能賺取較少利潤,這也是中國近年來養殖狐貍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行業競爭
目前狐貍養殖業及相關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以狐貍人工授精為例,前兩年每只母狐的人工授精費用在100元以上,而去年河北省部分地區的人工授精費用為每只60~80元,甚至更低。原因就是投資人看好了狐貍人工授精這個大市場,利潤使得養狐業之間的競爭白熱化。與此同時也促進養狐業的進步,帶動了諸如飼料等產業的發展。
六、養殖前景
狐貍皮價格受飼料成本的影響較大,從目前看,狐貍的飼養成本保持平穩,這將為狐皮價格穩定奠定基礎。由于皮革企業重新恢復對俄羅斯的出口以及服裝業對狐貍皮使用的穩定,預計狐貍皮價格總體將保持平衡。所以,雖然目前養殖狐貍前景不太樂觀,但市場規律就是有低潮高潮,養殖戶只要堅持走高質、高效、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科學化、規范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并結合中國國情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因地制宜發展加工產業,在高起點上養殖優良的品種,同樣有可能獲得較好的效益。第一農經網整理的:《2016年狐貍養殖前景如何?》一文為國內有打算飼養狐貍的養殖戶們做了一個養殖知識普及。
【小編點評】中國養狐業自20世紀初在黑龍江北安縣及嫩江流域當地獵人養赤狐以來,已有近100年的歷史了。20世紀50年代前,由于社會的變遷和經濟技術落后,養狐業始終未能發展起來,真正發展是從1956年起步,大發展是在20世紀80~90年代。當時形成國營、集體和個體一起上的局面,1996年底達到高潮,全國存欄種狐約100多萬頭。到了1998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狐皮價格不斷下滑,特別是北極狐皮價格降到1996年底的1/4-1/3。直到2000年下半年隨著亞洲經濟開始復蘇,養狐業才出現轉機。在養狐業處于低谷階段中,全國除一些大的養殖場仍保持一定數量的種狐外,大部分中、小養狐場紛紛解體,但全國仍有40萬一50萬頭種狐存欄。2001年初由于狐皮價格回升,種狐數量有所增加,全國有種狐60萬一80萬頭。至2004年全國種狐數量超過1996年,達到150多萬頭。中國狐皮價格下滑,除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毛皮質量與發達國家的狐皮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表現在毛皮的尺碼小,毛絨質量差,其價格僅為發達國家產品的1/3~1/2,缺乏競爭力。
究其原因,一是種狐品質差,生產不出高質量的毛皮,這主要是前些年“狐貍熱”時期炒種的結果,幾乎見母狐就留來作種,不注意出生早晚和親緣血統,近親繁殖,致使種狐品質退化;二是不重視科學飼養,營養達不到種狐標準,而導致越養越小。就目前也有很多場家,為了節約成本,或流動資金不足,仍在低標準進行飼養,滿足不了狐生產所需要的營養水平,就是用優良芬蘭狐雜交改良的后代也顯現不出雜種優勢;三是世界發達的養狐國家,如北歐、北美及俄羅斯等國家均在寒冷的北方高緯度地區,而中國在養狐熱時期,全國遍地開花,甚至海南、川滇等南方地區也養狐,這種做法違背狐本身生態規律,必然導致毛皮質量下降。因此,養狐不能在全國盲目發展,應該很好地發揮中國北方冷資源優勢。人工授精技術是狐育種、雜交改良、屬間或種間雜交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之一,褪黑激素能促進雄狐睪丸發育及提早冬毛生長,這些先進技術在全國尚未完全普及應用,今后應當重視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應用和普及。除上述間題外,全國各地養狐場普遍飼養品種單一,多以北極狐為主,一旦這一品種因某種原因皮張價格下滑,便不具備抗風險能力。倘若多品種(狐、貉、貂等)飼養,可以迅速轉向飼養,減少損失。就狐本身也要多品種(銀、藍狐及各種彩狐)養殖,同時亦可開展種問或屬間雜交,生產市場所需要的各種高檔毛皮商品,如藍霜狐皮、影藍霜狐皮就很受國內外皮貨商歡迎,而且價格不低。當前,養狐業在國際和國內狐皮行情看好情況下,一定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以提高毛皮質量為主攻方向,加強育種及品種改良,進行科學飼養,不斷創新,因地制宜地發展中國養狐業。相信這一農村致富項目,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我們不僅要看到國際市場,還要看到擁用13億人口國內需求的大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毛皮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國內養狐業是有廣闊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