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余年的培育,以機制幣為代表的錢幣拍賣市場終于在大放異彩。即便與海外市場相比,當前內地市場亦不遜分毫。收藏者、投資者群體的知識更豐富、視野更開闊,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對藏品追求更苛刻,在珍、稀的前提下,更看重藏品的完美品相和未來價值。
就筆者觀察,近年清代金幣、清代銀幣、民國金幣、民國銀幣、近代銅元以及現代金銀幣,都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價格軌跡,有的品種甚至形成了獨立的價格階梯,如袁大頭系列。
清代金幣內地稀見
拍場上的清代機制金幣約8種,5種為中央鑄造,新疆鑄造有3種。中央鑄造品丙午大清金幣一兩、丁未大清金幣一兩、丁未大清金幣一兩銅樣幣、丙午大清銀幣一兩金樣幣、戶部“中”字大清銀幣一元金樣幣,均是罕見品種。天津造幣總廠試鑄的“光緒丙午年造”“光緒丁未年造”金幣,在20世紀40年代已屬稀見品。美籍錢幣學者孫浩認為,“丙午金幣以邊道及龍外側云朵大小,有齒邊小云版、光邊大云版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