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管自行車顧名思義就是“車架”是以鋼管為材料制成。
2.鋼管的材質種類和品牌可以細分為許多種。但是相同的地方是與碳纖和鋁合金車架比起來,鋼管的彈性最佳,吸震性最好。但是鋼管的“形變的程度最大”,也就是一般說的“軟”。
舉例來說,一個鋼制的湯匙可以讓我們以雙手彎曲它(形變),只要彎曲幅度不要太大,彎曲次數不要太多,它不會斷掉;但是如果是一支鋁合金制的湯匙,在湯匙斷掉之前,它幾乎是“固若金湯”的不為所動!
3.鋼管靠材料和形變來吸收震動,碳纖車架則是利用碳纖材質的“震動衰減特性”來快速減震(就像菜刀上的木柄一樣),嚴格講起來,兩者“吸震”的能力和方式不盡相同,若以騎士的舒適度而言,鋼管的吸震方式提供騎士的舒適度最好。
4.低廉的鋼管管材很便宜、很重,一旦掉漆、也非常容易生銹。就像您到處可見的古老通勤車和公路車。例如一輛10年前的淑女車,重量可能高達16公斤以上。
5.世界級品牌的鋼管管材,像美國True Temper或是英國的Reynolds管材,剛性遠遠超越一般鋼材因形變程度小了、重量也變得很輕、更沒那么容易生銹!
好了,談到這兒,那我們用另一個方式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三種材質單車表現出來的特性:
1.環法大賽里價值臺幣數十萬元級以上的客制高級碳纖維公路賽車,就像賽道上高貴無比的方程式賽車一樣,以發揮單車最大性能為宗旨,舒適度是次次次要考量!
2.一般市售碳纖公路車比較像路上可見的法拉利、或是保時捷跑車,雖然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舒適性,但是仍以速度和性能為優先考量。
3.鋁合金公路車很像廉價跑車,例如臺灣曾經流行過的Subaru Impreza,很低、很硬、有相當搶眼的性能,但是也犧牲了非常多的舒適度。
4.高級的鋼管公路車則像BMW轎車,雖然也很能跑,但是仍然強調舒適的駕馭感受!
在其他客觀條件相同的情況下,BMW當然跑不過方程式賽車、也跑不過法拉利、甚至有時候、也有可能不如 Impreza。
最后我們還是大家一起來重新思索,我們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樣的公路車呢?